潮新闻 记者 曾杨希 王晶 金檬 摄影 倪雁强 王嘉楠
“5、4、3、2、1,点火!”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撼天动地的轰鸣响彻海天,火箭的尾焰照亮夜空,划出一道绚丽的痕迹。
(资料图)
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约10分钟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指挥大厅内,当庆贺成功的“大红屏”亮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再次响起。
又见大红屏!天舟六号发射任务宣布圆满成功 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这是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首战任务,也是今年中国空间站唯一一次货运飞船任务。
天舟六号带了哪些货物上太空?此次任务有何亮点与意义?近日,在海南文昌,潮新闻记者近距离采访了任务发射前后全过程。
世界运力最大货运飞船升级了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的长征七号
5月的海南文昌,椰林海岛,风和日丽。
在天舟六号任务发射之前,潮新闻记者走进用于长征七号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在厂房内部从下往上看,会惊叹于厂房空间的巨大和火箭的高耸,每个人站在火箭下都显得十分渺小。
厂房中央,已经完成吊装的长征七号被一层层工作平台环抱着,身着防静电服的技术工作人员在进行转运前的相关测试准备工作。他们分列在不同楼层,从上及下,对火箭各级进行着细致入微的测试和检查——从远处看,这些科技工作者就像是一只只辛勤的蜜蜂,环绕在一束巨大的鲜花周围,“中国航天”的绽放离不开无数航天人日夜兼程的守护。
乘坐电梯到达高层,在火箭最高处,整流罩静静保护着此次任务的主角——天舟六号货运飞船。
长征七号整流罩保护着天舟六号货运飞船
天舟六号整体长10.6米,包括推进舱与货物仓,总重13.5吨。和此前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相比,天舟六号外形差异不大,运力却是大增,其内部进行了升级扩容,加大了密封舱的装载空间,有效容积提升了20%。
“换句话说,整船载货能力由原来的6.9吨直接升级到了7.4吨。”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货运飞船系统副总指挥李志辉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此次任务最大的亮点。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是现役世界上最大运力货运飞船。此去太空,天舟六号装载的货物足有258件,包括服装、食品、饮用水,以及准备补加给空间站的燃料推进剂等。
备受关注的是,这份“太空快递”中包括了新鲜水果70公斤,重量约为天舟五号携带水果量的两倍,可以让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以及即将前往空间站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即使身在遥远太空,也能吃上新鲜水果。用网友们的话来说,“航天员出差辛苦了,给他们准备的伙食好一点。”
天舟六号入轨后,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后向端口,与中国空间站形成组合体共同翱翔,保障中国空间站运转顺利。
常态化发射背后是自豪感与自信心
“差点忘了,我们上面还有人。”2022年11月底,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近半年时间过去,当天舟六号即将发射的消息传来,有网友打趣地评论。
当前,中国空间站已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天舟六号也是这一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火箭副总设计师马忠辉的话来说,意义重大。
常态化,是当前中国空间站任务的关键词之一,意味着中国航天员长期在轨值守,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按期执行送货任务,实验舱内外不断开展着各项空间科学研究……持续的太空任务已让中国人对航天发射“波澜不惊”,从容的“平常心”背后是国力增强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天舟六号发射任务火箭控制系统负责人廖国瑞曾参与过中国空间站多次发射任务。在文昌,他对潮新闻记者说:“我有幸能作为一份子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送入太空,我觉得特别荣幸和骄傲。”
逐梦寰宇,常态化的背后不能忘,中国空间站来之不易的建设历程。在筚路蓝缕中启程,中国人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三步走”,经历了从载人飞船工程、空间实验室工程,再到中国空间站的“闯关升级”之路,在接续奋斗中打造了一个集科技之大成的“太空之家”,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写满了梦想与智慧、追求与勇气交织的故事。
在发射场,潮新闻记者见到了天舟六号发射任务01指挥员王宇亮。他回忆,2021年5月,他在天舟二号发射任务中首次担任“01”指挥员,任务发射前因火箭突发故障经历了两次叫停,第三次发射时才顺利升空,天舟系列货运飞船首次实现了对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那次任务中,王宇亮带领岗位人员连续在岗工作超过72小时,在最后发射阶段读秒倒数时,他甚至忍不住紧握拳头,“每次能够圆满完成发射任务,都特别不容易。”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物资补给支撑人类实现探索宇宙之梦
诞生于航天领域的科技成果,往往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消息,过去三十年里,中国航天载人工程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把各类设备、样品送上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实验,是取得更多科技成果的重要前提。此次天舟六号运送的货品清单中,有98件产品可用于开展实(试)验,总重量约714公斤。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吕从民介绍,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完成快速交会对接后,由航天员将上述产品转运至空间站舱内,按飞行任务规划陆续开展四个领域共29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例如,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将进行微重力环境对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细胞生长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有望揭示细胞衰老的奥秘。
再往远处说,浩瀚宇宙、星辰大海,是人类的诗意向往,也是人类渴望探索的终极目标。在人类实现浩瀚星梦过程中,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有望担当起提供物质补给的重任。
回望过去,天舟一号任务完成后,2018年,有媒体问航天科技集团天舟一号飞船总设计师白明生:“人类定居火星还要多久?”他回答:“地球到火星最近5500万公里,去一趟火星要带好多吃的喝的,现在的飞船还不足以带那么多吃的喝的,要返回就更难了。”
彼时,以技术验证为目的的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对接,中国空间站尚未开建,但已经开启了人们关于未来的美好想象。
如今,天舟六号载货量不断提升,发射场流程不断优化,支撑着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逐梦星辰。
在中国空间站“硬核”筑梦的过程中,从来不缺乏浙江人艰苦奋斗的身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体技术部主任施银根是浙江宁波慈溪人,投身航天事业已经29年。此次任务中,他肩负着火箭测试发射技术总体质量监督与检测的重任, “在天舟六号任务中,发射场工作流程已从27天优化至25天,但未来的目标还要再提升,将流程缩减到14天,目的就在于最大程度提高任务效率。” 施银根说。
太空旅行,星际移民,外星生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星汉之舟往返天地的能力更强、更快、更稳,许多科幻小说中才存在的故事将以中国空间站为起点,在现实中不断延伸。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