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从2004年的《老鼠爱大米》出现至今,网络歌曲已经演变了19年,它如何一步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和传统的唱片歌曲有什么区别?又如何影响了流行音乐的演变?5月25日,曾与陈奕迅、曾轶可等多名知名歌手合作过的资深音乐产业人、幕后圈创始人李泳彬参加第十期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结合本期主题“AI孙燕姿引发的争议和产业思考”,李泳彬从中国网歌发展趋势入手,分享了他的观察与看法。
在李泳彬看来,网络歌曲是中国独有的歌曲分类,而与其形成区分的是唱片歌曲。除了《老鼠爱大米》之外,《小苹果》《学猫叫》等歌曲都从属其中。早期网络音乐的特征是歌词通俗、旋律简单,且MV的制作成本低廉。
但在2021年,网络歌曲的变化尤为明显。李泳彬以《大风吹》为例提到,此后的网歌MV场景更为丰富,质量也在逐渐提升。结合这一变化,他认为,现在网络歌曲是以流量价值作为核心考核,普遍由野生音乐人以及团队参与完成的通俗音乐作品。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普遍认知中较为“高级”的唱片歌曲,其中包括孙燕姿的早期作品《天黑黑》、方大同的《危险世界》、蔡依林的《玫瑰少年》等等。其核心是艺术价值,由职业的音乐人以及团队参与完成。
此外李泳彬认为,在新千年时期,我国城市人群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唱片歌曲也是主要为了这个群体而服务的,非城市人群在彼时缺乏网络条件,也接触不到唱片歌曲。但在2014年移动互联网爆发后,非城市人口获得了网络发言权,也形成了自己的需求,网络歌曲应运而生。
近年来,网络歌曲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而AI生成的音乐也开始渐渐为大众所接受。针对近期AI孙燕姿热潮,李泳彬认为,这反映出音乐人应当重新审视科技带来的影响,避免过度使用科技而消耗掉音乐创作中的艺术部分。而音乐人也应当积极行事,除了教育内容创作者、消费者艺术、产权和人的价值之外,法律监管和政府推动也应当跟进,让AI的定位停留在由人使用的工具、而非替代人的生产者。
此外,AI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音乐人?李泳彬并不这么觉得。“音乐产业是从情绪创作开始的,听众也觉得被感动才会有传播、演出和版权收入,但目前的AI孙燕姿和AI作曲是功能性的,比如在跑步的时候需要特定的BGM,它没有办法帮助艺术家来增大艺术性。”
在李泳彬看来,AI属于生产力工具,“它的增效和一个电脑一样,只是帮我在创作上更便利了。”因此,他认为AI工具并不会对音乐产业具有打击性。他同时也指出,因为音乐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人为本,“只要主语是人的情况下,AI永远是它的附属品。”
采写:南都记者胡耕硕